简介

    咸阳因位于渭水之北、宗山之南而得名,居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是出西安西行的第一站,也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

    咸阳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国都及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这里掩埋了9位汉皇和9位唐王;这里共有27座帝王陵墓和400余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更重要的是这里见证了中国的秦、汉、唐——那段最为大气、最为辉煌的历史。在咸阳,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秦风古韵。

    昔日的秦皇汉武早已不再,然渭河两岸的汉墓唐陵却不曾暗淡,绵延百里的茔冢,形成了“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壮观景象。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与富丽堂皇的长乐宫、未央宫隔水相望,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不但古迹众多,文物精美,而且与恬美的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独具特色;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气势雄浑,地域广大,陪葬墓众多。其中的霍去病墓最为著名,马踏匈奴的石刻似乎还在继续倾吐着《大风歌》的种种情怀。此外,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更是名满天下。

历史

    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秦都”、“帝陵”闻名于世。咸阳地处渭河、泾河流域,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农业始祖后稷,就曾在此教民稼稿,“务耕农种、行地宜”,至今武功县仍有“教稼台”遗址。     自秦孝公(公元前350年)始迁都于此,咸阳因“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而得名。中间经五代秦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秦末,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达144年。当时其管辖范围非常广大,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关中乃至陇东等地。     封建制度确立后,咸阳一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直道和驰道,同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车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一直为长安门户、京畿要地,为丝绸之路西行第一站。到明清时期,这里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咸阳历史大事记——     【孝公迁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县境内)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今咸阳市渭城区境内),得到秦孝公支持。次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自此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都共计144年。     【商鞅变法】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后,商鞅为了取信于民,曾在咸阳城阙前树木征信,宣布旨在强国的改革活动,制定了一系列奠定秦国走向富强的商君之法。秦孝公逝世后,旧贵族势力反扑,商鞅被车裂于咸阳。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在咸阳编写《吕氏春秋》一书,汇集先秦各派学说,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该书共26卷,160篇,以儒、道思想为主,兼有法、墨、名、农及阴阳家言,也涉及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知识。书成后,吕不韦公布于咸阳城门,声称凡能增删或改动一字者,重赏千金。“一字千金”即典出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加冕亲政以后,坚持不懈地进行旨在统一中国的战争,经过近10年征战,相继灭掉“战国七雄”之六,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为了加强政权,嬴政废除分封诸侯的旧制,自称始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文化上统一文字,形成以小篆为范本的标准文字。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文武百官及70余位博士。宴席上群臣争议分封,众儒生借古讽今,非议朝廷,秦始皇准允李斯建议,除保留秦国历史及卜筮、医学、法令等书籍外,其余一律焚烧。次年,秦始皇下诏求贤,但因有人非议始皇帝的政策法令,遂设计坑杀了460余名方士和儒生。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首开思想文化专制的先例,为历代帝王所效仿,极大地摧残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其恶劣影响至今未能根绝。     【刘邦灭秦】公元前209年,秦王朝暴政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率文武百官投降,秦朝灭亡。     【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冬,西楚霸王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掉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掠取财货珠宝,纵兵放火焚烧秦国宫室,大火蔓延达3个月之久,都城咸阳化为焦土。     【浅水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入主长安城的大唐政权同盘踞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的西秦政权之间在浅水原进行军事决战。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出击薛举、薛仁杲父子所率30万兵马,开战初始,唐军惨败。后薛举病死,李世民亲任元帅,诱敌出兵激战。李世民乘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率兵杀入敌阵,内外夹击,薛军士卒大溃,薛仁杲被迫率众投降。浅水原大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清除了外患。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修建昭仁寺,刻石立碑,以悼亡灵。     【马嵬兵变】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在叛军攻克潼关之际,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杨国忠、太子李亨及少数近臣西逃。车驾行至马嵬驿(今兴平市马嵬镇)时,护驾将士因平素怨恨杨氏兄妹祸国而发生兵变,杀死杨国忠。玄宗被迫将杨贵妃缢死于路旁祠下。此处尚有杨贵妃墓供后人凭吊。     【宏道兴学】明弘治七年(1494年),王承裕在三原创办宏道书院,其教学宗旨是明纲常之道,知能其之理,主要学习儒家知识,广泛涉猎典章制度。进入清代,由于乡试定期在三原举办,陕西学政亦驻扎于此,宏道书院发展成为西北学界的一面旗帜,曾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誉。清末,这里成为培养维新志士和革命人才的熔炉,井勿慕、宋向辰、李元鼎、徐朗西等皆出于此。后改名宏道高等学堂,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输出留学人才,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张季鸾、张奚若、茹欲立等人才。     【味经维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泾阳创建味经书院。课程初以儒学经典为主,1885年开设求友斋,教算学、地理、天文等。后革新课程,尤重算术与时政,以图教育救国。1890年,设复织机馆,兴纺织,开实业风气。甲午战争后,于1895年设时务斋,为陕西最早的维新组织。从此味经书院不但大开西北新风,亦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云阳改编】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团结抗日,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

最佳旅游时间

   最佳旅游时间:4月到6月,9月到10月。这两段时间分别为春夏相交、夏秋相交之际,气候温和,多为晴朗天气,气温也较为适中,可以更舒心地领略关中的风采。    咸阳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冬寒夏热。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高原沟壑区冬天比较寒冷,入春时间较晚。

文化

石刻艺术典范

咸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勤劳智慧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昭陵的70余通书法名碑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被列为国宝的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简洁粗犷,创意大胆新颖,刻功精准细腻征服了无数专家和游客。昭陵六骏用高超的雕刻艺术记录了唐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千古功勋,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后稷教稼台犹如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农业史书,记载了炎黄民族发展农业、树艺五谷远在世界各国之先的光荣历史。

佛寺庙宇林立

咸阳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彬县大佛寺主尊大佛高20米,为西北第一大佛,西北民间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彬县有个大佛寺,把天磨得咯吱吱。武功县报本寺、长武县昭仁寺等,都是规格极高的皇家寺院。另外还有西北最高的砖塔一崇文塔、西北最高的铁塔一北杜铁塔等一大批佛塔,以及大量的宗教石刻,都是极其宝贵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