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作为京师门户,保定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现为大北京经济圈中的两翼之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保定城不大,却处处透彻沉稳大气的儒家文化气息,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诉说着曾今的辉煌;群山峻岭、清逸脱俗的野三坡,飘扬着芦苇绪与荷花香的白洋淀,风水聚敛的清西陵……又给这个“华北明珠”增添了几许捉摸不透的浪漫气息。

       今日的保定,虽脱去了省会的冠冕,但更增添了一份儒雅与娴静,浸润学府书香,美食小吃云集,山水风情秀丽,不仅成为京津冀各地市民周末自驾的热门目的地,更吸引了愈来愈多长途跋涉的驴友,探访悠悠的中原文化,品尝河间驴肉的香野之美。

区域分布


保定城不大,城区属于环线围绕的传统结构,北市区、南市区是老城区,因此年代悠久的遗迹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大慈阁等都分布于此,高楼也不多,即便新建的住宅也多呈现出灰墙古檐的稳重气质。高新区则呈现出大厦林立、街道宽敞的现代城市风貌。
保定的绝大部分景点四散分布于周边所辖县城内,以东部的易县、涞水县涞源县为主,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等,都分布于环绕保定城东北方向的太行山脉之中。而城区向东,则是水泊星罗棋布的白洋淀,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
因此游玩保定,最好住在老城区,每天选择一个方向的景点游玩,同时还能品尝各种活色生香的美食。

文化

红色革命成绩卓著
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就建在保定市东郊,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李济深、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陈诚、白崇禧等1700多名将军。清末保定称为学生城。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河北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红旗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记载着保定昨天的辉煌。
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河西调”是流行于燕赵民间的一种小曲,清初曾在白洋淀周围和潴龙河以西的广大农村游行传唱,当时的民间花会也多唱此调。后来,“河西调”中的故事搬上舞台,产生了老调剧种。保定老调的艺术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吸收借鉴了清中叶流行于冀中一带的说唱艺术木板大鼓以及由南方流入京城周围一带农村的高腔“大戏”的音乐形式,使唱腔显得雄浑宽厚、粗犷高亢。
白沟泥人(新城泥人)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历史。白沟泥塑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多年来与“杨柳青年画”齐名。泥娃娃最早起源于镇西的北刘庄,在十八世纪末,发端于清乾隆年间,从数家糊口只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如今,古镇街干石桥段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口外及东北各地。
易县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制墨大师奚超以国姓,赐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再传入广东端西,从而带动了歙砚、徽墨和端砚的发展。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积二千年之历史,制砚师汲取了其它行业的雕刻工艺,融绘画、书法诸艺术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砚雕界独树一帜,使易水砚成为融文化、历史、政治之内涵及各种雕塑艺术手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清苑哈哈腔
哈哈腔,是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及山东省东北部广大农村中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哈哈腔的别名较多,计有“柳子调”、“合儿腔”、“喝喝腔”、“合合腔”、“一道沟”、“小秧歌”、“四根弦”等。唱腔音乐明快活泼、通俗亲切,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色彩。
定州秧歌
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据传其源头是古时候民间小调,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定州任知州时加以整理并流传下来。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展演活动中,定州秧歌小戏《扒糕情》获群星奖。
徐水舞狮
舞狮俗称“耍狮子”,是我国古老民间社火的一种演出形式。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之称,其中佼佼者要数北北里和南北里的狮子舞。在被誉为中国“北狮之乡”的徐水县北北里村,狮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历经八十余载九代人传承,始终绽放着绚丽光彩。

历史

自古京畿重地
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为京畿重地,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此后一直是河北的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县城历史悠久
战国时,这里为中山国地。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的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设立莲池书院
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唐执玉移直隶总督署至明朝大宁都司故址。十二年(1734)在莲池边设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知名院长有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后期并开设英文、日文专科班,有日本人来此留学。书院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1898),直隶总督在城西南灵雨寺创办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
近代保定
1948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围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为省会。1958年4月省会迁天津,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

建筑

最繁华街区彰显明清风貌
保定市老城区以明清文化著称,尤其是裕华路,全长虽然只有1600米,沿线却集中了市区90%以上的文物古迹,是保定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保定市南市区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柳槐荷花”为特色,对裕华路进行了以仿古综合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街道景观整治,街道建筑外立面以灰色为主色调,更换仿古材质;广告牌匾统一采用仿古木质书法牌匾,绿化以国槐为行道树,与花坛相结合,在历史传承中体现出变化,以打造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浓郁商业气息的“文化商旅街”。
众多历史建筑形成庞大群落
作为保定市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军公所和清河道署修缮恢复工程也已经全面展开。
淮军公所建于1888年,是直隶总督李鸿章为纪念阵亡淮军将士所建的祠堂,建筑风格上融淮南特色和北方特色于一体,是河北省唯一的一座国家级近代优秀建筑群。清河道署是清代直隶省管理河务的机关所在地,院落四重,房屋木装修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因此,修缮之后,有望成为保定新的历史建筑坐标。

最佳旅游时间

保定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多风沙扬尘天气。

夏秋季是到保定游玩的最佳时节,避开了春季的沙尘天气和冬日的严寒,虽然天气较为炎热,但是白洋淀、野三坡等景区都在山水之间,同时荷花绽放、植被茂密,山泉丰腴,适宜避暑游玩。